购彩中心

当前位置: 购彩中心 > 学院概况 > 发展历程 > 正文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艰苦创业,初具规模
艰苦创业  初具规模
    可以说,学校40年的风雨历程,是应江阴经济发展而生,伴江阴经济发展而强。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江阴五一棉纺织厂职工大学和江阴红星染织厂职工大学合并建立的江阴纺织职工大学。
    十年文革后,百废待举,各地的经济开始恢复。尤其苏南地区,凭借着天时、地利和深厚的经济基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大量的人才。但全国的高等学校因“文革”的干扰,已连续多年停止招生,整个国家出现了人才断档的现象。于是,以“补学历”为主、培养急需人才的成人高校,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应运而起。
    江阴勇立潮头,锐意探索。澄江镇牵头与五一棉纺厂、红星染织厂等五个单位,从1975年起就联合试办“七·二一”工人业余大学。1979年11月22日,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以革复[1979]142号文件批准江阴五一棉纺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和红星染织厂“七·二一”工人大学为正式的厂办职工大学,学校分别更名为“江阴棉纺厂职工大学”和“红星染织厂职工大学”。
    1982年7月10日,苏州地区行政公署[1982]108号文件批复,同意江阴棉纺织厂职工大学和红星染织厂职工大学合并,联合举办江阴纺织职工大学。批复中说:“学校由行署第二工业局和江阴县经济委员会联办,单独建制,全民性质,学制为全日制三年,招收本地区纺织系统全民与大集体的正式在职职工”。8月15日,江阴纺织职工大学正式建制。学校地址设在江阴南门忠义街107号即原江阴染织厂的旧厂房内,校舍面积为9.6亩地,整个校舍只有一座两层小楼房和原来厂里作仓库用的平房。
 
    平房仓库改建的教室
 
平冠桥校区江阴纺织职工大学校门1982-1987                                                 
师生举行拔河比赛
艰苦创业  初具规模
    1983年4月18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出[83]75号文件《关于江阴纺织职工大学教育部已予备案的通知》说:“1983年3月30日,教育部[83]教成字018号,函复我厅,江阴纺织职工大学(专科),教育部已予备案。”
    1983年12月22日,学校向省教育厅提出给第一届棉纺专业和第二届机织专业的毕业生换发“江苏省职工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的申请。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在无锡市教育局的支持下,1984年7月31日,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棉纺和机织两个班的学生的毕业证书,全部换发成“江苏省职工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在江阴纺织职工大学不断发展之际,电大也在同步发展。1983年底,电大开设了中文、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财政四个专业,招生226人。1984年7月26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见澄政发[1984](128号文件),决定把江阴电大管理站更名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阴分校,将电大与江阴职工大学合并由县经委管理。1987年6月11日,由江阴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无锡市人民政府7月1日批复同意,江阴电大正式建制,并更名为“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阴分校。
    1985年3月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江阴纺织职工大学更名为江阴职工大学(见苏政复[1985]26号文件)。4月,江阴县人民政府决定,给江阴职工大学建造新校舍,最后确定以滨江中路以南的地块作为学校第一期的建设用地,并规划南至澄江路,西至虹桥北路400亩土地作为学校建设的预留用地。6月30日,江阴县人民政府举行江阴职工大学新校舍奠基典礼。
    1985年8月20日,江阴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创办江阴县工商学校的通知》(见澄政发[1985]104号文件)。通知说:“为了培养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无锡市人民政府锡政发[1985]90号文件批复同意,创办江阴县工商学校。1986年8月6日,江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江阴县工商学校并入江阴职工大学(见澄政发[1986]92号文件),“实行一套班子领导,挂江阴职工大学、电视大学江阴分校、江阴县工商学校三块牌子”。
    从1977年到1988年这十多年中,学校在江阴市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体师生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使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学校的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到1988年底,学校占地总面积已达到116.35亩,学校建筑总面积为24098.14㎡,在校学生(含脱产、业余及联办班)2602人,教职工175人,其中专职教师114人,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5人,有中级职称者40人,这一切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我校首届工会成立
君巫路校门
君巫路校区美丽的教学大楼
第二阶段:立足高职,实行改制
立足高职,实行改制(一)
    1989年2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蒋寿清同志任江阴职工大学校长、党委书记,蔡崇武同志任副校长。原校长戎汉朝、原党委书记王福定因工作需要调离学校。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成人教育开始出现生源危机。1989年4月5—6日,江阴召开市教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发展江阴职业教育和办好江阴职工大学的问题。徐海锋副市长发表新闻谈话,指出:“要办好职工大学,主要为江阴培养人才,成为江阴的一个职业技术培训基地。”
    1990年10月22日,江阴职工大学承办的江阴市第一期企业中青年干部班开学。干部班课程单独设置,脱产一年(后改为半年),考核合格后由无锡市干部学校颁发培训合格证书。从1990年到2001年,学校共办了11期培训班,培训了511名中青年企业家,江阴职大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江阴工业战线的黄埔军校。”
    为解决生源危机,全体中层干部和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展开社会大调查。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职大的毕业生专业理论不如普通大专学生,动手能力不如职业中专和技校学生。为此,大家商定从文化宣传班入手开展教学改革。文宣班于1991年9月30日正式开学办班。当年招到16人,整个教学模式彻底变革,突破单纯理论教学的做法,由蔡崇武副校长起草了有七项技能要求的技能训练大纲,并制定了技能达标的考核细则,要求学生毕业能同时拿到技能合格证书,体现“双纲要求,双证毕业”的新理念,为学校高职教育改革建立了一块试验田。
    成人高校的办学,必须走社会化之路。1991年11月23日,学校首届董事会成立。会上,江阴职大的办学方针得以明确,即“人民大学人民办,办好大学为人民。”
1992年11月25日,学校在远望影剧院举行了十五周年校庆典礼。职大、电大分别成立了校友会。职大校友会的名誉会长是李立行(江阴市前副市长),会长是沈永年;电大校友会的名誉会长是曹建华(无锡市前副市长)、陆祖福,会长为黄林德。
    1994年12月28—29日,省教委委托无锡市评估领导小组和部分专家对江阴职大和电大进行试评估。省教委成教处曹茂芹处长和胡凤英副处长参与了评估。专家认为:“江阴职大与江阴电大办学体现了综合性、地方性、创造性,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形成了显著特点,因此,江阴职大是一所合格的职工大学,无锡电大江阴分校是一所合格的电大分校。”
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江南大学江阴分校作为江南大学的一个新的校区,得到省教委批准,首届招收机械与微机两个专业,学生71人,于1995年10月5日正式开学。这是自1985年以来学校与江南大学的第二次联合办学。
    学校在江南大学联合办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础上,又开始积极探索试办成人本科教育。1996年,学校先后与扬州大学、中国纺织大学(无锡教学区)联合举办了会计、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的本科教学班。这是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本科教育的开始。
    1996年8月,学校投资河北省涿鹿县,开发美国红地球葡萄,首期开发300亩。8月12日,在涿鹿五堡村举行河北涿鹿特种水果种植园开业典礼。在开发葡萄园的同时,学校联合江阴党校先后办了四期培训班,免费对涿鹿县的各级干部和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受训人员200多人。
    1997年12月8―10日,江苏省教委示范性成人高校评估专家组,在省教委副主任陈乃林的带领下来我校评估。不久,我校被评为国家级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12月30日,江阴市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暨国家级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授牌仪式在我校举行。
    1998年2月,经省教委批准,学校首次招收计划单列的高职生(职前生)。当年招收机电一体化、装潢美术两个专业60人,报到58人。这是学校在招生工作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标志着学校从单纯的成人教育迈向了高职教育。
 
1990年4月,我校党委成立业余党校,******江阴市委和市教委领导到会祝贺
1991年11月23日,我校召开江阴职工大学董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推选徐海锋副市长为董事长
1995年1月底,我校“四双制”教改项目,荣获江苏省成人高校教改成果奖一等奖。省教委和国家教育部多次在有关会议上给予表彰并推广
立足高职,实行改制(二)
    1999年9月14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了江阴职大搬迁重建的专题会议,并决定将江阴商校并入江阴职大,总规划300亩,在商校原有建筑外新建30000m²校舍。
    1999年11月8—10日,国家教委在十年文革后首次召开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江阴职工大学是成人高校中唯一的特邀正式参会代表。黄晖副校长代表学校在会上作了题为《面向农村定位、探索社区性高职发展新路》的发言,引起了热烈反响。
    经省教委成教办的积极推荐及争取,学校以“四双制”为主要内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教育部批准立项。这是我校第一个国家“十五规划”的部级科研项目。2002年3月20 日,经教育部专家组验收评估,该项目顺利结题。
    2000年7月10日,江阴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将江阴商业职业高级中学并入江阴职工大学的通知》。8月22日,江阴市人民政府经多次协调,颁发了有江阴职大与商业局双方签章的《关于商校并入江阴职大有关人事问题备忘录》。
    2001年1月8日,江阴市人民政府在新校区举行江阴职工大学新校区落成典礼。教育部、省教育厅、无锡市政府、江阴市四套班子及各部委办局领导或代表,各兄弟高校领导及学校师生400余人参加了典礼。
    2001年6月10日,学校的《音视频设备使用与维护》专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重点专业评估专家组的评估。10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批准我校《音视频设备使用与维护》专业为全国第二批部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这是我校办学以来第一个被批准的部级教改试点专业。
    2001年8月20日,经江阴市委、市政府批准,张曾乾任江阴职工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是时,学校有119个班,在校生40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高职性质的脱产大专班。教职工(含退休及临时工)506人。学校占地面积230亩(实为248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资产总值9980万元。
    2002年9月1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阴职工大学改制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见苏政复[2002]111号文件)。批复说:“同意以江阴职工大学为基础建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并要求“江阴市人民政府认真制定并实施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
    从1993年江阴市人民政府申报在江阴职大的基础上举办大学起,到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阴职工大学改制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用十年时间实现了华丽转身。学校的改制成功,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02年9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胜利诞生
黄田港校区校门(2000-2004)
黄田港校区学生宿舍楼
第三阶段:联合办学,规模发展
联合办学,规模发展(一)
    2002年10月31日,苏省教育厅发出同意建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见苏政发[2002]217号文件),指出“同意整合江阴职工大学、江阴市卫生学校、江阴交通职业学校、江阴建筑职业学校办学资源,建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并要求学校“实行职前与职后、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立足本地,面向社区,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服务,为社区两个建设服务”。这一批复为学校办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002年12月19—20日,学院展开了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大讨论。讨论中,学院提出了“魂系江阴,扎根企业,为江阴为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初、中级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
    2002年12月28日,江阴市人民政府举办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揭牌仪式暨发展规划汇报会”。******江苏省委副秘书长姚晓东,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无锡市教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高国强,江阴市委副书记嵇克俭等省市领导,企业家,兄弟高校领导、校友等40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2003年10月17—20日,第一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副主席顾秀莲,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为大会开幕式剪了彩。张曾乾院长参加了会议,并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题做了典型发言,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关注与好评。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院的科研工作,加强与地方的紧密联系,2003年11月1日,江阴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学院单独建立科学技术协会。11月8日,学院科协成立大会在学院图书馆召开,99名会员参加了成立大会。
 
2004年,学校搬迁至原培尔学院,此为江阴锡澄路校区、新校门
每年的毕业生洽谈会都异常火暴,此为2005年招聘会现场
美国加州职业教育考察团来我校交流考察
联合办学,规模发展(二)
    2004年6月23日,江苏省教育厅根据江阴市政府的意见颁发了《关于培尔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的意见》(见苏教发[2004]117号文件)。文件中指出:培尔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实行资源共享,培尔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和学生工作委托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管理。
    2004年8月31日,学院完成第一期搬迁任务。3月28日,学院举行基建开工仪式,新建学生宿舍10700m²、实验大楼17600m²、食堂7700m²、实习工厂5800m²。2006年1月,整体搬迁全部结束。学院与培尔学院的联合办学,不仅大大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使学院建筑总面积从7万多平方米增加到16.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从230多亩增加到500多亩,实验仪器设备总值从613万元增加到3033万元,而且在校高职生从3509人增加到6000多人。
    2005 2月2日,无锡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批复,同意学院建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见锡劳社培[2005]10号文件)。鉴定专业为服装制作工、化学检验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4月8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在学院正式挂牌。
    200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报道:《找准办学定位,创新培养模式,延伸就业领域——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培育‘班组长’型人才》。12月6日又于二版刊登了苏雁与方雪梅的采访报道:《着力创新,做江阴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访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曾乾》;2006年2月13日,又于11版刊登了苏雁与方雪梅的报道《江阴职技院实现人才与市场“无缝对接”》。
    2006年2月17日,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家单位联合发出《关于表彰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见苏教职[2006]4号文件),我院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2006年10月22—26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我院进行评估。11月3日,江苏省评估院发出了对我院的《评估报告书》。报告书中说学院“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享有一定声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自改制以来,学校秉承传统,与时俱进,根据江阴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江阴实际,确立了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的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模式,基本形成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输送中心,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大中型企业的培训中心’的格局,开展了一系列的规范建设,创新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2007年12月,张曾乾、潘永惠、方雪梅、倪红、张素俭完成的江苏省重点教改课题《班组长——高职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8年1月8日,我院与加拿大联邦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准备在会计、电子工程等专业方面合作开展学历教育。这是学院首次与外国大学联合办学的协议。
    2008年4月10日,江阴籍大学生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程启动仪式在英侨国际学校举行,141名学生由我院培训。市委书记朱民阳等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5月8日,第一期服务外包培训班95名学员,在我院顺利结业。
    2008年6月3日,学院领导班子调整会议召开。会上,教育局屠湘如局长宣读了市委、市政府的《关于钱红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任命钱红同志为我院党委委员、院长、党委书记,张曾乾不再担任党委委员、院长、党委书记。
 
200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班组长”型人才》文章,充分肯定了学院在“班组长”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
2006年2月,学院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7年12月,《班组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四阶段:深化改革,开拓前进
深化改革  开拓前进(一)
    在新的形势下,学院领导不断优化基本办学条件,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江阴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特色的高职办学道路。
    2008年,学校招生工作成绩喜人:35个专业招生2750人,首次跨省招生156人。江苏最低录取分为260分(超过三本录取分数线),300分以上的学生253人,最高分353分。首批国际合作办学的会计专业41名学生入学,标志着我院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2008年11月1日,学院获得了“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称号;12月,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水利厅评为省第三批“节水型高校”;倪红负责的《服装设计》专业和吴繁红负责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被评为2008年江苏省特色专业。
    2009年9月5日,无锡2009年“创业与现代化产业发展”科技论坛江阴分论坛暨“科学与中国”院士报告会在学院举行。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教授王阳元院士作了《集成电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杨芙清院士作了《软件技术、产业与人才》的报告。
    2010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1月18日,学院召开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翌年1月19日,学院召开第五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书记、院长钱红对《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2011-2015)建设与发展报告》进行了说明,会议一致通过了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0年5月,祖籍江阴的爱国华侨顾铁华、费肇芬夫妇,在学院设立“育华教育基金”。10月29日,顾铁华夫妇来院参加江阴育华基金发放仪式,将首批25万元基金送到学院贫困学生和社会残障学子手中。至今共发放育华基金182.5万元。
    2010年3月11日,江阴“荡湖船”表演敲定“世博”航程。学院管理系40名女生组成表演队,6月13日至17日代表江阴参加上海世博会“江苏周”表演活动,受到江苏省文化厅表彰。
    2010年9月17日,学院与江阴城大信息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建“BCAD机械设计软件培训中心”,共育BACD机械设计软件人才,城大信息赠送学院价值约100万元的BCAD软件150套。
    2010年,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10月,我院的“现代服务业信息融合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获得首批24万元资助。
    2011年9月22日,奥斯卡最佳视效奖获得者、艾美奖最佳视效奖获得者、ACG国际教育联盟顾问大师Robert Blalack,来到学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电影特效的精彩演讲。
    2011年9月26日,首批25名新疆籍高校毕业生来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岗前培训。2012年9月21日,第二批199名新疆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和10名管理人员抵达学院,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岗位实习。
    2011年12月18日,学院召开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接本”毕业典礼。首届36名学员获得了由南京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23位同学获得了管理学士学位。这是学院自2009年5月和南京大学对接工商管理专业开展“专接本”自学考试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2012年5月19日,海峡两岸首届徐霞客文化交流会在我院举行。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曲兴元、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张永康、台湾徐霞客研究会会长陈应琮及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和我院师生共50余人参会。至今徐研会已在学院举行七次交流会。
    2012年5月,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获批成为“产业支撑型”和“特色引领型”的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并获得专项建设经费400万元。与此同时,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省级特色专业与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实行“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获批,成为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2012年6月,我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软件与服务外包》两个专业群,获评“十二五”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群。同时,我院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成功申报为2012年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型实训基地。
    2012年12月12日,屠莉主持的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不确定数据流聚类的关键技术研究》开题,这是我院首次获批的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资助资金20万元。
 
2009年9月5日,中国科学院王阳元院士、杨芙清院士到我院讲学
2011、2012年,我院连续为新疆霍城县举办大学生培训班
2012年12月12日,青年教师屠莉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题
深化改革  开拓前进(二)
    自2013年始,学院进入了高职办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学院用心思考人才培养定位。2013年3月20日,院党委书记、院长钱红主持召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研讨会。立足继承性与发展性,学院将自2002年改制之初提出的“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为“现代班组长”,丰富、完善了现代班组长的内涵,切合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了不同专业“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学院内涵建设有了明显突破:数控技术实验室被批准为央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6项课题立项为江苏省级科研项目;2个江苏省高校教改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鉴定;钱红主持的《“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等4项教改课题被列为江苏省高校教改项目。
    2013年5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江苏高职应被铭记的是“苏南模式”——专访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丁晓昌副厅长在接受采访中对学院的校企合作培养班组长型人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若干年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没有传统的系科之类,而是企业一起来办学校,学校就是工厂。这个学校办在县里,直接以企业命名,定位很准,学校就是培养班组长,非常实在,受到当地企业的欢迎。
学院在十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发展中,注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2014年2月28日,学院召集党政办、宣传部、科技处、学工处、高教研究室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系部领导、教师代表20人,围绕校园精神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对学院的办学愿景、人才培养目标、校训、校风、学风、教风、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探讨与完善,最后由方雪梅执笔完成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内涵梳理》。
    2014年5月26日,我院与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合作举办的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项目《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以中高职衔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被江苏省教育厅立项,获得50万项目资金支持。
    2014年11月15日,学院邀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研究员来院作讲座。他以职业院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结合丰富的课程开发案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作了深入剖析。
    2014年,师生积极参与各项专业技能大赛。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2014年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中,电子系蒋国家、张欠欠、庄永运获得了“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一等奖,外语系杨星获得“英语口语”项目二等奖。
    2014年11月23日—26日,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行9人,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通过深度访谈、专业剖析、听说课、走访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专家组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深入调研。专家一致认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领导班子有拼劲,培养模式有创新,服务地方有贡献,师资队伍有成效,校企合作有特色,学生工作有新意。
    2015年初,电子系吴震工作室被评为2014年无锡市技能大师工作室。2012年,吴震工作室成为了江阴市首批6家大师工作室之一,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技能型人才培训和电子信息类产品、控制类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2015年4月23日,江阴开放大学揭牌暨江阴终身学习网开通。江苏开放大学副校长兰亚明和江阴开放大学校长钱红为江阴开放大学揭牌,江阴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长陈兴初和江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薛建国开通了江阴终身学习网。
    2015年8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我院与海澜集团合作、以海澜集团为主体申报的“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获批,主要针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2015年12月13日,从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传来喜讯,我校青爱小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名列全国第10所特色青爱小屋。
    2016年8月30日,在2016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院庄敏/朱蔚琦荣获信息化教学设计二等奖,蔡莉/项本平/徐晓敏、偶丹萍荣获信息化教学设计三等奖,陶颖彦/江佩/倪峰荣获信息化课堂教学三等奖;12月30日,在江苏省微课比赛中,陈圆的《菜品拍摄系列》获得一等奖,屠莉的《C语言编程递进学习》获得三等奖。
2016年9月6日,学院与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市职业能力培训与鉴定管理中心联合申报的《工业互联与先进智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获得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的立项。
    2016年10月20日,我院承办的贵州毕节金海湖新区“美丽乡村建设领军人才”研修班开班。45名来自毕节金海湖新区基层的领导干部在我院进行了为期8天的研修培训。12月20日,第二期毕节金海湖新区“新常态下美丽乡村建设领军人才”研修班开班,45毕节干部接受了为期10天的培训。
    2016年1月8日,在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中,我院管理系包纯玉、高悦老师指导的“步步为盈”竞赛队荣获团体二等奖。
    2016年9月,电子系沈灿刚老师申报的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基金立项资助项目《中外合作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背景下高职自动化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化纺系陈亚萍老师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共掺杂稀土上转换发光配合物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成功获批。
    2008年—2019年,是学院内涵全面拓展的11年。学院抓住师资队伍建设的牛鼻子,逐步加大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年均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500人次左右,并选派了50多名教师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学习。在编教职员工481人,专任教师351人,其中博士6人,教授13人,校级名师14人,7人次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5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166人,骨干教师184人,“双师素质”教师261人。建有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骨干专业5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建成了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数控技术)、省级实训基地2个(服装设计和软件与服务外包),另建有江苏省信息融合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国际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以及“江苏省工业互联与先进智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等。
    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从90%上升到了98%,一批批“现代班组长”型人才活跃在江阴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经抽样调查,60%以上的学生毕业3年左右即成为各企业的技术骨干、部门主管或公司经理,还有3%左右的学生自主创业,学院被誉为培养“现代班组长”和“公司小老板”的摇篮。
    如同一部交响曲,历经42年发展的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健步发展的乐章,已经由新一代建设者奏响,并与江阴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宏大乐章交相辉映,同振共鸣!
 
2013年5月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江苏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丁厅长对学院的校企合作培养班组长型人才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4年11月17日,《中国教育报》刊登文章,展示学院创新办学举措
计算机系机器人工作室的师生在研究机器人